9月7日,德國慕尼黑國際汽車展(IAA)期間,由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主辦、寧德時代支持的“全球電池循環經濟高端論壇”成功召開。寶馬、梅賽德斯-奔馳、巴斯夫等產業鏈巨頭,以及全球電池聯盟、歐洲電池聯盟等機構代表齊聚一堂,共同探討電池循環經濟的實施路徑與未來愿景,宣布“全球能源循環計劃”進入規模化推進新階段。
作為全球首個由中國企業牽頭推動的循環經濟公益項目,該計劃旨在構建覆蓋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生態體系,力爭未來20年內實現全球50%的電池生產不再依賴新礦開采。

循環經濟不是選擇題,而是必答題
在論壇專題討論環節,寧德時代副總經理、董事會秘書蔣理提出“為循環而生”的行業倡議。他強調,電池循環經濟不僅是技術挑戰,更是一項需全產業鏈協同作戰的系統工程:“我們必須從電池設計源頭就植入循環理念,通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重構,最大化每一塊電池的價值。”

梅賽德斯-奔馳循環經濟負責人Jens Rubi進一步指出,供應鏈合作和質量責任是循環模式落地的關鍵。“我們需要創新的合作機制,尤其是在本地化策略和供應鏈透明度方面。”
數字化工具成核心支撐,電池護照與Catena-X受關注
巴斯夫電池材料業務部總裁Daniel Schönfelder和寶馬Catena-X項目負責人Oliver Ganser等多位嘉賓一致認為,電池護照、Catena-X等數字化工具對提升供應鏈可追溯性和回收效率至關重要。這些技術不僅為電池建立“數字身份”,還為后續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提供數據基礎,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礎設施。

政策與金融雙輪驅動,循環經濟需可量化、可定價
歐盟《新電池法》為行業提供了明確的法規框架,但真正要實現規模化發展,仍需商業創新和資本支持。全球電池聯盟執行董事Inga Petersen指出:“將‘循環能力’轉化為資本市場可識別的綠色資產,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關鍵。”基準礦物情報機構(BMI)分析師Zoe Zhang也表示,政策與市場需協同發力,才能推動電池材料閉環回收進入良性循環。

凝聚共識,試點先行:全球能源循環計劃進入實操階段
此次論壇不僅是理念交流,更標志著全球能源循環計劃從倡議走向落地。下一步,計劃將聯合全球合作伙伴開展試點項目,探索全鏈條解決方案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新模式,為汽車產業綠色轉型提供系統性支持。
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節點,動力電池作為核心組成部分,其循環利用不僅關乎資源可持續性,更是整個新能源生態能否實現真正綠色的決定性因素。全球能源循環計劃的推進,預示著一場跨企業、跨行業、跨國界的綠色協作正悄然開啟。